
在婚姻中,很多女人抱有一种错误的心态,以为全心全意付出,就能换来对方的赤诚相待。
以为会得到丈夫的认可与感激,以为对方会在乎自己、心疼自己。
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。
懂得才是值得
为什么很多女人在婚姻里总是充满焦虑、怨气冲天?
她们的情绪并非安抚不了,而是从未被正视,从未被抚慰。
暴躁的背后,是长期被忽视的疲惫与委屈。
当女人有情绪时,她们并非想把伴侣当垃圾桶,而是在发出呼救,提醒对方看到她的需求。
但很多时候,对于女人的焦虑和崩溃,男人不仅不理解,反而要给她贴上“矫情”的标签。
似乎只要打上这个标签,一切就成了女人的错处。
这让她们在怨愤之余,还有种深深的无望感。
想离、离不了,想过、又过不好。
仔细想想,男人真的看不到你的付出、你的辛苦吗?
也不一定。
不过是习惯了拥有,便“假装”看不见。
因为一旦承认你的感受,就意味着他要加大付出的砝码,为家庭投入更多的精力。
这样,他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,毕竟摆烂要容易得多。
只是当一个人负重前行,另一个装睡的人就显得是那么可恨。
要是男人一直油盐不进、拒绝成长,女人再贤惠、再善良也坚持不了多久。
成长的代价,必然会失去一些快乐与自由,但是一直拒绝成长,势必会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。
要想维持婚姻,不能光靠一人牺牲,而是需要双向奔赴、共同分担。
学不会为家庭负责,最后往往也守不住幸福。
既要给予,也要索取
为什么有人在婚姻里,只顾享受、却不愿付出?
很多男人,无论是家务活,还是带孩子,一样不沾。让他搭把手,要么百般拒绝,要么不情不愿,仿佛吃了天大的亏。
一位朋友说,她在婚后把重心都放在了家庭上,时间被严重挤占,而且有了小孩后,事情就更多了,常常让她精疲力尽、苦不堪言。
但丈夫不帮忙不说,还总是嫌弃自己哪里做得不好。
后来她终于忍不住,质问丈夫为什么对家庭从来不付出。
丈夫听到后很惊讶,他以为,自己把工资交给妻子,就是对家庭最大的付出。
有时候,感受不到对方的分担,可能是彼此对于付出的理解有所不同。
也许是大男子主义思想的残留,很多男人固执地认为,承包家务是女人的事,于是理所当然地袖手旁观,把爱人置于水深火热之中。
虽然表面上这是男人的毛病,但女人也并非毫无责任。
在结婚前,没有协商好家务的分工,进入婚姻后,也没有在认知上达成一致。
她们之所以承受了莫大的委屈,最大的原因在于:会给,却不会要。
这样的后果,是让自己越来越疲惫、越来越崩溃,最后只剩暴躁和怨恨。
事实上,如果一味牺牲,却不懂得索取,就等于默许了对方可以只顾享受,而不需要任何回报。
从这个角度看,男人不乐意搭把手,也是被惯出来的。
不求回报的付出,是可贵的;但一直没有回报,却难以持续。
在良性的关系里,必然有来有往:一人付出,一人接受;接受者再付出,付出者再接受,形成爱的流通。
你嘴上的抱怨,会成为你的人生
三毛有这样一句话:
如果女人在家庭里承担太多,当然会有怨气。“有时婚姻也会使一个女性迷失自己——不然,世界上杰出的女性原应多得多。”
最糟糕的解决方式,莫过于把力气都花在了发泄情绪上,最后把问题吵大了,把感情吵没了。
但与其被情绪驱动,想着“我难受,你也别想好过”,把情况变得越发糟糕,不如想想:自己期待的结果是什么样的?该怎么导向那个方向?
与其稀里糊涂地吵架,不如先问问自己:
很多女人虽然会提出自己的需求,却往往把握不好分寸,守护不住边界。“我遇到的客观问题是什么?我的感受是什么?为了让婚姻更美好,我的请求是什么?”
口头上要求男人承包家务、带孩子,最后又放心不下,自己全权负责。
又或者,表面上让男人参与了家务,但还是忍不住嫌弃、指责,让对方或消极怠工、或再也不愿尝试。
《非暴力沟通》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:
该怎么才能让伴侣愿意给,并且能够维持下去呢?“当我们在分析和评判时,其实都是在表达自身的价值观和需要,但这样的表达方式却是悲剧性的,引发的是对方的防卫与抗拒。”
这需要足够的智慧和耐心。
一位朋友说,刚开始跟老公倾诉自己的辛苦时,他完全不理解自己,更别说承担家务了。
但经过近一年的坚持和努力,老公越来越懂得体贴自己,现在关系越来越好。
这过程并不轻松,两个人经常吵架,中途甚至差点闹到离婚,只是还好都调整了过来。
而且她发现,如果要让老公真正改变,就不能老是揪着错处不放,而是尽可能表达正向期待,多肯定对方。
心理学中,有一个名词,叫罗森塔尔效应。
它是指热切的期望与赞美能够产生奇迹:
关于这个效应,有一个著名的实验。期望者可以通过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,使对方的行为,朝着自己期待的方向改变。
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考查学校时,在6个班级中随机抽取18位学生的名字写在一张表格上,并交给校长,告诉对方,这些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。
半年后,当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个学校,发现这18名学生表现优异,取得的进步明显超过其他同学。
虽然是随机抽取的人名,却因为教师对特定学生的期待,促使他们产生了积极变化。
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:
相应的,在婚姻里,当我们责备对方“你太不负责”、“你总是不做家务”、“你怎么老是这样”时,等于在把自己的消极期待传递给对方,把他推向了与我们真正心愿完全相反的方向。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,它能改变人的行为。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、赞美时,他就能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。
在婚姻里,女人的付出和委屈是真实的。
但男人的懒要是养成习惯,若能改变,是幸运,若不能改变,也是惯性。
要想让伴侣开窍,不可能仅凭一两句话就能办到,而是需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。
或许有时候,我们太迫切地想要一个改变。只要对方给不到,就满腔怒火,最后让口头上的抱怨,恶化了婚姻状态。
但人生就是一场修行,父母面前修孝道,孩子面前修脾气,伴侣面前修自己。
生活的难题,不会因为你的抱怨,就得到解决;伴侣的不理解,也不会因为你的指责,就幡然醒悟。
遇到问题,谁对谁错有那么重要吗?
真正值得思考的是:既然两个人还在一起,为什么不试着把日子过好?
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判断——费斯汀格法则,它告诉我们:
即便生活中10%的事情无法掌控,但另外的90%仍然由我们的反应决定。
我们并非完全身不由己,重要的不是吵赢对方,而是如何让生活走向美好。